□本报记者 李雨霏
五月的泉城,槐香氤氲,绿意葱茏。山东博物馆一楼大厅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景泰蓝掐丝珐琅画——来自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残障学生的创作。师生们热情地介绍面前的作品,还有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间,引导来参加非遗手工体验的小朋友有序入座。
这是省政协“产教融合·界别同心汇”参与举办的“向阳花开·公益助残”活动现场。时值第35个全国助残日和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活动通过非遗技艺展示、残障学生手工艺品义卖、景泰蓝手工体验等环节,架起了特殊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桥梁。
“今年是乙巳蛇年,这只绿色的小蛇是我自己设计制作的,希望能给看到它的人带来灵动与好运,就像春天里破土的新芽一样充满生机。”义卖活动开始后,来自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售货员”陈同学面前围了一圈人,生动可爱的十二生肖摆件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关注。
憨态可掬的兔子耳朵上藏着细密的金丝纹路,威风凛凛的老虎斑纹用渐变珐琅釉料晕染出层次感,而陈同学手中的翡翠色小蛇,整体用铜丝掐制而成,蛇身蜿蜒的弧度恰好契合掐丝珐琅“以柔克刚”的工艺特性。
“我们要先用铅笔在铜胎上勾线,再沿着轮廓掐出金丝,最后填料时要像给画布上色一样小心。”既当“售货员”,也是“创作家”,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学生们的巧思与心血,也都凝聚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在接下来的非遗景泰蓝手工体验环节,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学生们又化身“小老师”, 现场示范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的制作技巧,并展示点蓝方法。参加体验活动的小朋友们在“小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用特制铲刀将胶水细细涂抹在金属丝围成的区域内,再将色彩斑斓的彩砂细致填充进去,一幅精致的景泰蓝掐丝珐琅作品就完成了。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特殊教育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标志,彰显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残疾学生因身体条件的限制面临诸多不便,而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正是为他们打开就业创业之门、铺就融入社会之路的关键钥匙。
活动现场,省政协委员、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部主任董红看到同学们精心制作的作品广受好评,难掩心中的感动:“作为一名教育界的政协委员,今天看到同学们技能在手的自信与笑脸,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自豪。”她表示,未来将聚焦残疾学生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就业路径,为他们搭建公平、包容的就业舞台。
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向阳花开,象征着希望与生机。积极投身残疾人职业教育,助力他们掌握就业本领,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这是一场跨越残障藩篱的双向奔赴,也是社会各界携手共进的温暖旅程。
“政协委员肩负着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办实事的使命,助力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省政协委员、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王焕斌表示,此次助残公益活动,既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又为残疾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锤炼了他们的自强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希望今后能用更多行动为残疾学生撑起一片晴空,让他们感受“一技傍身”的尊严与价值,让关爱与希望洒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