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第一窗”联合网

政协委员刘军华:2万件藏品述说不能忘却的记忆

2025-06-20 21:54:51 | 来源:联合日报

原标题:政协委员刘军华个人建设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

十年接待300余万参观人员

2万件藏品记载不能忘却的记忆

  在游客如织的日照市东夷小镇伏羲街,有座上下两层、古色古香的建筑——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南来北往的游客都会带着好奇心走进,带着感动和收获走出。

  作为山东省首家综合类抗战实物展馆,馆内的一点一滴都凝聚着日照市政协委员刘军华的心血。

坐落于日照市东夷小镇的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

  从1994年停薪留职,一头扎进文物收藏事业中,刘军华31年来走遍全国各地,所搜集的10万多件藏品有2万多件抗战文物,照片、书籍、地图、日军轰炸时遗留的炮弹等是日本侵华的铁证,八路军使用的石雷、枪支、大刀等红色文物则记录日照红色基因,让参观者铭记峥嵘岁月,赓续红色血脉。

从“过时的老物件”到“老刘的珍宝”

  “这个个头很大的石头地雷,是在三庄镇的农户家发现的。为收藏它,来回跑了6趟,感动了对方,才送给我。”“这一枚炸弹壳,村民安上把手,当作水桶用,我到村里,一眼发现很特别。于是,装四五十斤水的‘桶’就成了我的珍宝。”……对每一件历经岁月沉淀、饱含沧桑的展品,刘军华如数家珍。

  幼时受担任村支书的父亲熏陶,刘军华对抗战历史耳熟能详,逐渐对红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工作后他一有空就骑着“大金鹿”,顶风雨冒暑寒、走四乡串小巷,寻找昔时抗战英雄的物证,记录日照大地一幕幕悲壮慷慨的历史。彼时微薄的工资大部分被刘军华买礼物送给了见证者和讲述人,略有积蓄后,他租赁了一间平房,专门存放那些快要消失的、珍贵的革命文物。

  “民间一些革命文物不受重视,眼见那一柄柄长矛大刀、布告袖标、牛角号、嘎斯灯逐渐消失,这一次去还在,下一次可能就被丢弃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与时间赛跑,刘军华自己的工资不够用就找同事借、找同学凑,抢救下一件件“过时的老物件”,为鲁东南抗战历史保存了重要的物证文物,这些也成为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最初一批压箱底文物。

  后来,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刘军华起早贪黑,骑着摩托车南越云台山、北临穆陵关,东过琅琊台、西跨沂沭长河,踏遍当年滨海红色抗日根据地的区域范围,只要听说哪里有宝贝,再远他也上门查看。他的目录清单上除了继续给红色文化实证添漏补缺,还增加了从史前龙山文化时期到近现代、从打制石器到近代的民俗物件等,从点到面到系列,逐渐丰富着自己的藏品种类和数量。

刘军华向来访者讲述抗战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

  半路出家,收藏过程中刘军华也面临知识缺乏、专业不精、资金不足等重重挑战。“专业不精,我就拜师访友,向老收藏家求教,订阅专业杂志,虚心学习;资金不足,我一边搞收藏一边做茶叶生产经营,所得收入全部拿出,生活消费放到最低限度。”刘军华还曾多次到四川建川博物馆等处参观,四处参加收藏界举办的活动。由此,他慢慢成为行家里手。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他累计收集到10万多件藏品,每一件藏品都融入了他的生命,浇灌着他对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他也用几十年的光阴和耕耘为冷冰冰的器物注入新的生命力。

  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于我来说,我的使命就是召唤我去做抗战文物收藏这一件事,历尽艰辛也一往无前。”谈笑间,刘军华慷慨激昂。

兴建展馆  力筑红色传承精神高地

  30多年的风雨收藏,因花费巨大而日渐拮据时,刘军华也从未想过售出一件文物。

  抗战文物中,日军军刀、“勋章”、望远镜、战场照片、夸耀非人性战绩的画报刊物,以及精致的“军功奖励”清酒杯盏、日本军用地图等都是国内难寻的日本侵略证据,侵略者的物件和反映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的简陋枪支、弹壳、大刀片、裹腿布、行军草鞋相隔陈列,铁证如山,镜照艰辛。

  “文物要保护、红色文化要传承,这些器物不去收藏、展示出来,青年一代单单从书本中难以体会战争的惊心动魄,无法充分激发爱国之志。”刘军华内心澎湃,随着收藏文物越来越多,他萌发了建立公益红色文化纪念馆的念头。

  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经各方支持和帮助,克服重重困难,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落成,刘军华播下的种子终于生了根。

  2018年,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又落地日照聚力打造的旅游小镇——东夷小镇,增加了辐射范围,让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一睹藏品之丰富,时代之沧桑。

  “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落地东夷小镇,离不开日照市政协的大力相助。”刘军华坦言,最开始展馆地处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海边,湿度太大不适宜文物存放;场地窄小,容纳展品少、接待能力也不足,限制了发展。“市政协主席等领导对展馆的搬迁给予很大支持,多次现场指导,帮助完善新馆建设方案,确保了展馆的顺利搬迁和进一步提升打造。”

  走进展馆,一楼前厅迎面顶天立地的展板上,分别是序言、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抗战胜利的启示等板块内容,文字简练,主题鲜明,颇有震撼力。

馆藏展品再现抗日战争年代血与火的烽火岁月

  展馆内分五大展区:“同仇敌忾,共御外辱”“浴血奋战,民族壮歌”“日军暴行,惨绝人寰”“中流砥柱,民族希望”“抗战胜利,昭示未来”。以全国抗战历史为主线,兼顾日照地区的抗战历程,以图文并茂、文字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抗战烽火岁月。

  有了展览平台后,刘军华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地方抗战历史的挖掘整理中。在他看来,每件文物都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外人看不懂的一件弹药袋,刘军华通过研究辨认上面的弹孔和血迹,还原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场景,让很多参观者流下感动的泪水。

  为发挥好博物馆的作用,刘军华动足了脑筋。他把开展活动作为发挥和提升教育功能的重要渠道。“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主题活动”、庆祝八一建军节等活动接续召开,扩大了展馆的影响力。

  开馆以来,坚持公益性免费对外开放,提供优质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截至2025年5月,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人员300余万人次。

“学+游”结合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旅游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文化品牌,镌刻着岁月深处的热血华章。

  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在青少年红色研学旅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0年来,共接待2000多所学校学子前来缅怀历史、接受洗礼。纪念馆还被命名为山东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等。

  “未来将充分发挥丰富馆藏资源优势,按照教育教学与旅游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实现‘学+游’有机结合的模式。”作为纪念馆馆长,刘军华相信,随着研学旅行工作的持续和深入推进,有着突出教育属性的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必将为青少年素质提升,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将同另外两个博物馆——日照市古代民俗博物馆和日照市钱币博物馆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文物的教育功能,致力于为青少年打造研学基地,在展览和教育活动中讲好当下故事,让文物走进青少年的眼中、心中、脑中,在追寻与感悟中传承不朽的红色基因。”面对展馆运行每年都需要投入的不菲资金,刘军华颇感压力,但他毅然坚定地表态,“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一切都值得!”

                                                                                         (记者 徐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