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起源于中国,影响于世界。深入开展风筝文化标识的研究与活化利用,能够深化文化两创、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促进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交流,推动潍坊城市品牌全面跃升、实现地方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风筝文化的发展历程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古朴典雅、工艺精湛,是中国乃至世界风筝的集大成者。潍坊风筝在明代已初具规模,近代进入名家荟萃、人才济济的黄金阶段,改革开放后更是进一步焕发生机。潍坊风筝与年画艺术有机融合,具有专业性与大众性、本土性与国际性兼备的突出特征,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潍坊现为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所在地,拥有国内最早、世界最大的专业风筝博物馆。自1984年以来,潍坊国际风筝会已成功举办42届,秉持“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的办会理念,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举办时间最早、经济社会效益最好、国际国内影响最大、获得重大荣誉最多的国际性节会。
通过风筝,潍坊拥有了一张专属的金字名片,涵养了一种开放包容、自信向上的城市气质,搭建起一个对外经济文化合作的平台,更插上了一双飞向世界的翅膀,向世界展示着潍坊的实力和魅力。
风筝文化标识的核心内容
2024年8月,潍坊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弘扬、广泛宣传“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城市精神,这与“向上、逐梦、协和、融通”的风筝文化标识高度契合,成为潍坊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潍坊人民高度认同的精神价值和追求。
“向上”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崇善明德的时代风貌。风筝努力翱翔蓝天,展现出追求卓越、敢想敢干、勇于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主题如“风筝共云飞 一起向未来”“拥抱世界、共享蓝天”等,象征着对更高、更远、更好、更新目标的不懈追求。
与时代同频的“逐梦”基因始终跃动在风筝文化的血脉之中。从手艺人踏浪潮头革新扎糊技艺,到新生代借云端竞技开拓文化疆界,正是这种“向云海攀登,往未来扎根”的传承姿态,让风筝在传统匠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中不断焕发新生。
“协和”蕴含着协调协作、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精神。潍坊东临渤海湾畔,西接孔孟故里,是“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播区域。世界风筝都的“九省通衢”,国际风筝会的“四海共襄”、风筝文化的“协和万邦”,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融通”即多元文化融合、多元产业融通的时代特征。风筝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的重要纽带,2024年潍坊国际风筝会吸引了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名国际友人参加,中外媒体广泛报道。近年来,风筝文化通过产业跨界合作、电商化发展、深度参与文旅融合等多种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活化利用风筝文化标识
世界风筝都因风筝而立、而兴、而名,必将因风筝更美、更优、更强。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风筝文化需强化与潍坊城市精神的关联研究。高质量完成风筝文化标识课题,为潍坊城市精神的研究阐释提供文化和理论支持。深入阐释风筝文化标识与潍坊城市精神的内在统一,进一步提振潍坊人民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砥砺前行、奋进有为的精气神。
促进风筝文化及相关产业迭代升级。抓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探索推出风筝产业发展支持引导政策,培育风筝行业的规上企业。构建以潍坊风筝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推动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协同发展。探索“风筝+科技”“风筝+康养”“风筝+教育”发展模式,推动潍坊风筝文化与文创、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潍坊风筝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推动风筝文化赋能城市建设。将风筝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持续提升世界风筝博物馆、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十笏园博物馆非遗空间、杨家埠风筝博物馆、世界风筝公园等一系列标志性风筝文化空间,打造风筝文化会客厅。
强化风筝文化惠民力度。建立潍坊国际风筝会办会质量评估反馈机制,通过优化场地设施、增加群众性活动、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把国际风筝会办成“人民的节日”,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积极推动风筝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庄,促进社会化传播。
提升世界风筝都品牌含金量。强化主流媒体、新媒体宣传推广,叫响潍坊风筝品牌。持续提升潍坊风筝嘉年华、世界风筝锦标赛、世界风筝创意大赛、现代风筝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质量,促进风筝文化国际交流。借助“好客山东”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打造“好客山东·向上潍坊”城市专属标识。
(潍水文化研究会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