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空间融合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围绕“优化城乡规划布局 促进城乡空间融合”,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成立调研组,在省政协副主席张新文带领下,深入青岛、烟台两市调研,并赴浙江、福建两省学习考察。
3月18日至20日,省政协副主席张新文带队,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专家赴青岛、烟台两市调研。(王留峰)
调研中发现,我省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作为优化城镇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性重构国土空间、强化“三核引领”作用、创新县域治理模式、统筹陆海生态保护等举措,加速构建起“全域融合、特色鲜明、安全韧性”的城乡发展新格局。但同时在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
整合之策:完善规划体系“拼图”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是确保城乡空间融合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目前,省、市层面虽已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多类规划,但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编制的规划存在标准不统一、目标不协调问题,部分区域出现空间功能冲突、建设项目重复及“规划落地难”现象。此外,基层对乡村规划的基础作用和刚性约束认识不足,村庄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李玉霞常委认为,在规划编制中,需强化“多规合一”理念,整合国土、产业、生态等专项规划,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搭建动态监测平台,实时评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性。李玉霞的观点也是不少常委们的共识。
大家还提出,建立分级分类规划指导实施机制同样关键。应构建“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联动规划体系,制定差异化引导策略,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乡土特色。引入上海“社区规划师”模式,搭建村民议事会、线上意见征集平台,让群众深度参与规划编制全过程,避免“千村一面”。此外,坚持试点先行,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与空间优化的可复制模式,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齐鲁规划经验”,为全省城乡规划布局优化提供实践样本与借鉴范例。
协调之举:平衡空间结构“天平”
调研发现,城乡空间结构失衡问题依然突出。大中城市快速发展与农村地区活力不足并存,城市间同质化竞争较严重,城市群联动协作有待加强。部分县级城市延续粗放发展模式,空间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与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突出,县城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此外,相比发达省份,我省特色强镇数量不多,镇村协同发展还有待加强。
对此,常委们建议,应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注重区域协调联动,促进城乡功能互补。一方面,提升城市群梯次联动水平,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借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经验做法,建立多层级济青都市圈共建协商机制。另一方面,强化县域中心提质扩容,规划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宜居宜业县域中心。借鉴福建晋江“产城融合”经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电商物流向县城集聚,打造“产城人”融合示范载体。
同时,培育特色化强镇与镇村协同发展,借鉴江苏苏州“镇村规划一体化”模式,推动镇区与周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形成“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联动发展格局。
融合之道:打破产业布局“孤岛”
当前,城乡产业布局协同性不足,成为制约我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又一瓶颈。具体表现为,县域产业趋同,缺乏差异化发展路径,部分产业园区与周边乡村联动不足,形成“孤岛经济”。城乡产业协同机制不畅,农村资源价值难以充分释放,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居民点规划的一体化水平仍需提升。
“应强化乡村产业的专业化分工,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等策略,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李宗涛常委说。徐东升常委则聚焦发展数字农业、促进产业融合提出建议。
常委们普遍认为,应以城乡产业融合为驱动,激活城乡经济循环,推动乡村功能空间重构。其中,强化城乡产业链协同规划布局是重要一环。大家建议,制定省级城乡产业链协同发展五年规划,完善“城市市场+乡村产地”双向互动机制,引导现代农业、农村电商、文旅康养等新业态向农村集聚。
同时,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借鉴江苏苏州“南北挂钩共建园区”经验,构建“城市总部+乡村基地”“城市研发+乡村转化”的协同模式。此外,推动城乡生态空间系统治理,建设绿色生态走廊、郊野公园、生态小镇,实现城乡自然空间联通与景观延续。
联通之径:打通基础设施“断点”
尽管我省城乡建设水平逐步提升,但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农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失衡,县域内“中心镇—乡村”服务网络覆盖还不足,村庄分布零散导致基础设施配套成本高、难度大,辐射带动能力薄弱。
针对这些问题,王新春常委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推动城镇设施向农村延伸等方面提出建议。蔡福安常委在代表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作大会发言时也建议,推进城乡全域交通体系贯通与升级,加快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建设以城带乡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城乡一体化网络空间,常委们还提出,应实施交通网络“强基计划”,筑牢数字基建城乡一体化底座,构建协同联动的能源水利网络等。大家对健全共建共管共享长效机制十分关注,认为应加大投资力度,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壁垒,以片区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青岛莱西“信用+基础设施管护”模式,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共管共护共享机制,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创新之法:破除体制机制“枷锁”
调研发现,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度,表现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多级治理体系协同不足,缺少跨区域协调机制等。
对此,常委们建议,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健全空间治理体系,助力城乡空间长效融合。一方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数据确权”“证件确权”等方式,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盘活闲置建设资源,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另一方面,优化空间治理体制机制,强化市县统筹、镇村协同,建立空间治理“一张图、一盘棋、一体化”机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此外,常委们还提出,应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国土空间安全韧性;深化数字赋能规划管理,借鉴上海“一网统管”数字平台,实时监测规划执行,建立“规划—建设—评估”闭环管理体系等。
在促进城乡空间融合的道路上,山东面临诸多挑战,也拥有无限机遇。常委们坚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优化城乡规划布局,推动城乡空间要素有机融合,就一定能在齐鲁大地上绘就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壮美画卷。
本报记者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