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 “五一”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14.65亿人次,其中国内出游3.14亿人次。有个数据比较抢眼,县城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80%,显示了县域旅游强劲增长势头。
“文旅下沉”浪潮奔涌,县域旅游成为新风向。“文旅下沉”到县域的本质,是消费与情感需求的下沉。近年来,很多人厌倦了热门旅游城市假期拥堵、价格高昂等不良体验,许多具备“高性价比”与“深度在地感”的县域小城,就成了一些都市人、特别是年轻人选择逃离喧嚣的目的地。近年来,全国县域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次数据同比不断攀升就是最好例证。
“文旅下沉”催生城乡资源重构新契机。人们对“松弛感”的追逐,为县域旅游带来了新机遇。时下很多地方通过各种办法吸引游客,如农文旅融合激活田园诗意、创新链接城乡情感纽带等,县域小城从“旅游洼地”跃升为“网红打卡地”的新景象层出不穷。这些,极大丰富了旅游大市场,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更多美丽的诗与远方。
抓住“文旅下沉”机遇,关键要打造好独特的县域“IP”。“文旅下沉”,激活县域旅游,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惊喜的同时,也应看到,在各地狂飙突进中,依然有些现象值得深思。如当下县域旅游普遍存在同质化、文化失真等问题,给游客带来不良体验,成为了县域旅游长足发展的阻滞。突围之道,关键在打造好自己的县域“IP”。
如何打造好县域“IP”,凸显独特化与唯一性?县域“IP”不是简单的LOGO设计或口号包装,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的天然禀赋或文化基因,县域“IP”打造的最优解,就是要对一方水土与文化基因进行解码与再造。只有根植于自身地脉、文脉与人脉的“IP”,才能让“流量”沉淀为“留量”,带来发展“质量”。观察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县域旅游,都是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当然,在打造县域“IP”的同时,立足“IP”优势构建旅游生态,不断提升软硬件服务,对县域旅游持续迸发活力同等重要。
县域文旅的终极价值,在于让都市文明与乡土智慧产生共鸣。当每个县域打造好自己的“IP”,“文旅下沉”浪潮就会催生出县域高质量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郭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