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时间为每年的4月23日,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设立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的确立有一个较为漫长而有趣的过程。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希望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这一建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纳,于是有了今天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设立“世界读书日”的提议之所以由西班牙政府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与西班牙的风俗传统和浓厚的民间氛围有直接相关的。据图书馆杂志介绍,4月23日是西班牙的“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这个习俗来源于当地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为了纪念这一美丽的传说,人们将4月23日定为圣乔治节,并在亲友间互赠图书。受此传说启发,西班牙政府积极推动设立世界图书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巴塞罗那塞万提斯出版社的负责人维森特·克拉维尔为纪念在4月23日去世的西班牙著名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并促进图书销售,1992年提出了这个想法。
将4月23日设立为世界图书日的提议之所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可,与这一天同几位著名作家的巧合因素不无关系。这一天,不仅是以世界名著《堂吉诃德》闻名的塞万提斯的去世纪念日,也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秘鲁作家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的辞世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自设立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了大量工作,积极推动这一节日在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例如,基本每年都确立一个主题并举办纪念活动。2001年,在“世界读书日”的框架下发起了“世界图书首都计划”,并宣布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2001年的“世界图书首都”。此后,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图书首都”的称号。
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 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很多国家在这一天或者前后一周、一个月的时间内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图书馆、媒体、出版商、学校、商店、社区等机构团体在这一段时间,都会做一些赠书、读书等鼓励人们阅读的事情,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
我国也积极响应,在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行动迅速,措施有力,步伐坚实。1997年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2004年起,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承办每年的“全民读书月”活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型活动让全国公众都知道“世界读书日”。2006年起,每年发布活动主题,积极予以推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至2025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12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民阅读的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推动全民阅读、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读书播种智慧,阅读传承文明。世界读书日以节日的形式,让人们向健康、高尚、纯粹的生活方式回归,向那些为人类开拓了自由、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伟人致敬。
来,让我们一起共享这个美好的节日!
(余学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