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第一窗”联合网

生活起居里的古代智慧

2025-04-14 09:23:47 | 来源:联合日报

       在历史的长河中,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与宏大的政治事件,往往占据了史书的主要篇章,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却常常被忽视。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日常点滴,构成了一个时代真实而生动的底色。李志生在唐史、妇女史、日常生活史等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其学术成果丰硕。《华夏日常生活史》作为她的又一力作,围绕“衣”“食”“住”“行”四大生活主题展开,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吃穿住用、生老病死,从一个个“小微”的话题入手,汇聚成一支多彩的万花筒,全景式展现古代生活的侧影,让历史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衣食住行”,衣、食打头,足见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古代,衣服从最初单纯的御寒防晒、蔽体遮羞之物,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规矩与意义,用以显示夷夏、文野、上下、亲疏、男女等的不同。关于食物,书中提及,距今9000年前就已有了驯化的猪,而不同时期各种肉类在古人饭桌上的浮沉史也十分有趣。从先秦祭祀的太牢少牢,到明代猪肉的普及,畜牧业的发展轨迹,暗合着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博弈。书中关于肉食演变的探究,让食物不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承载着文明基因的活化石。这不禁让我想起家中厨房里的各种食材,现代人追求的“有机食品”“低碳饮食”,何尝不是对历史经验的当代回应?

       读到唐代住宅的空间布局时,我端着手中的咖啡杯,停在半空久久不能放下,觉得心有戚戚焉。那些被精心设计的门庭、中堂与庭院,不仅是礼制的物化,更是中国人“家天下”观念的具象表达。作者以“门”为切入点,循着由内而外的顺序,按照大门和门馆、中门和中堂、北庭和北堂、西院和亭、厩仆的空间脉络层层推进,一座看似普通的住宅,竟暗含着尊卑、上下、男女、内外之别的深意。那一刻,白居易五十岁才在长安买到房子时的感慨,以及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背后对住房艰难的深切体会,与我们当代年轻人的“买房焦虑”,竟然时隔千年引发了共鸣。

       出行方面,书中对出行方式的考证细致入微。从道路关津、占卜祭祀、行李盘缠等出行前的准备,到途中旅宿、出行乘具等内容,无不展现古代出行的风俗和规范。从古至今,出行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文明的柔韧。在高铁时速突破三百公里的今天,我们依然会在长假选择“慢旅行”,这种对速度的反思,或许正是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回响。作者特别提到的“出行前占卜”习俗,让我想起每次出差前查看天气预报的习惯——人类对未知的敬畏与掌控欲,原来从未改变。

       书中敦煌壁画里的婚嫁场景,新娘头上的凤冠历经三阶段演变,却始终承载着对幸福生活的永恒期许。这种对美的追求与仪式感的坚守,在今天的婚礼中依然鲜活如初。作者充分发挥图像证史、图像传史的作用,如北宋妇女斫鲙画像砖,让我们看到古代女性在厨房劳作的生动缩影。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典籍的故纸堆里,而在每个中国人晨起梳妆的镜中,在市井飘来的烟火气里,在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中。

       阅读《华夏日常生活史》这本书,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社会,与古人一同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独特魅力,深刻体会到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变迁。

       满鑫